查看原文
其他

8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人员体验了9天的“地质生活”:收入、社会地位和付出太不对等了!

2016-07-28 桔灯勘探

↑↑↑

之前,8位来自全国人大机关、国家开发银行、宋庆龄基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青年干部来到内蒙古珠斯楞地区铜金矿远景调查项目驻地,与找矿一线的地质工作者同工、同勤、同吃、同住了9天。


他们大多数成员来自地质行业以外,从未接触过地质工作,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更能代表社会公众对当前地质工作的认识,而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他们通过亲身体会而得出的对地质工作发自内心的关心,更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意义。





内蒙古,我们来了!


我们从北京出发,先乘火车抵西安,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领导汇报这次调研方案,并派两位同志协助我们调研。次日,我们从西安出发,驱车向西北赶往我们的目的地——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内蒙古额济纳旗珠斯楞地区铜金矿远景调查项目组驻地。




以银川为中转,我们的车又开了大约600余公里,才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一路上除了偶尔能看到几头低头啃骆驼刺的骆驼外,几乎见不到人,映入眼帘的除了戈壁就是沙漠。车辆在距额济纳旗100余公里的地方驶离了省道,行驶在高低不平的戈壁上,感觉就像海上的航船遇到了风暴,把人颠簸得几乎要将五脏六腑吐出来。正当大家快支撑不住的时候,车终于在几顶帐篷前停了下来。这是四周环绕着山丘的中间相对平整的一块空地,项目组就在这块空地上搭建了帐篷,作为大本营。项目组负责人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来得太巧了,沙尘暴刚刚过去。”




每当提起内蒙古这三个字,人们不禁会想到绿色,想到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然而内蒙古的色彩并非是单一的,它像一块调色板,既有大草原的绿色,也有大沙漠的金黄色,还有茫茫戈壁的黑褐色。我们驻足的地方就是一片标准的戈壁荒漠,低矮的土黄色丘陵跌宕起伏,入目苍凉。热情的项目组成员告诉我们,这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130公里,南边为巴丹吉林沙漠,北侧临近中蒙边境,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别看这里荒凉、人烟稀少,但却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地——埋藏着铜、铁、金、重晶石、石膏、白云岩、萤石、稀土等宝藏。这一次,地质队员承担的项目叫“铜金矿远景调查”,其实就是一次对当地矿产资源的摸底,属于国家公益性地质大调查的一部分。




很快我们就领略到了什么是内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晚上,呼呼的风不断袭击着我们的帐篷,尽管是盛夏,却盖着棉被仍觉寒冷。白天,气温嗖嗖地窜了上去,走在寸草不生的沙土丘陵上,我们只觉得像行走在一个巨大的烤箱中,只能任凭毒辣的太阳和干燥的空气恣意地吸走我们的身上的水分和精力。由于太干了,没两天,我们的几个团员就开始流鼻血。这还没什么,最可怕的沙尘暴——我们“有幸”亲身体验到了一次:前一刻分明是艳阳高照,下一刻就狂风大作,狂风夹杂着沙子、石子向人扑来,连营地的帐篷都险些被刮翻,搞得人们浑身上下包括嘴里都是土和沙子。听地质队员们讲,这里隔三岔五就会刮上一次沙尘暴,有时一刮一整天,根本没法做饭,害得他们只好饿肚子。


真难以想象,地质队员们是如何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


戈壁滩上的“鲁滨逊”


在路上就听说了一段描写地质队员的顺口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走近发现是搞地质勘探的。”刚听的时候,我们觉得蛮有趣的,可等真的看到这些生活工作在戈壁滩上的地质人,我们却乐不出来了,甚至有点酸涩。


孙工,一位能说一口流利朝鲜语的朝鲜族大叔,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毕业。他1982年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从东北吉林来到遥远的大西北,一直从事地质工作,而且常年奋斗在一线。由于长期奔波于野外,他的体重从未超过100斤,脸黝黑黝黑的。我们在的这些天,他总是一身旧迷彩,走路飞快。如果不是他一身地质勘探的装备,如果不是他展开地质图解说时散发出的沉稳和自信,真有可能被混同为一名当地的普通老百姓。


我们听说,2000年8月他在参加塔里木盆地地质调研项目时,曾在沙漠中迷路中暑差点牺牲在沙漠里。跑过来问他,却被他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我们不知道,在这30多年里他究竟走过了多少路、经历过多少九死一生,但我们从他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地质队员的野外生活比我们原本想象的还要艰辛。


这儿距离最近的生活区也就是额济纳旗驻地也有100多公里,队员们所需的生活物资都要到旗上去采购。最困难的要数食品和水了:由于天气炎热不利于食物的保存,如果一次买的太多剩下的食品很容易腐烂变质,所以队员们几乎每两天就要去额济纳旗采购一次蔬菜等食品;水则完全依靠牧民送了,一车2吨重的水要花上500元,水在这里是非常金贵的,队员们用水则格外珍惜,丝毫不敢浪费一滴。洗澡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往往是几个星期才能到旗上洗上一次澡。


地质队员们的业余生活是单调的。为了节约成本,唯一的一台发电机只在很少时候才供电。由于没有电,晚上基本上无事可做,多数时候只能对着寂寥的星空度过漫漫长夜,加上这里又远离人烟,相对封闭,很有点与世隔绝的意思。我们开玩笑说,你们这不就是现代“鲁滨逊”吗?


地质工作是良心活


来到地质队,当然要好好见识一下什么是地质工作。这些日子,我们每天都跟着地质队员徒步穿越戈壁沙漠,开展野外地质填图。


由于作业范围很大,项目组每天一早就会派车把作业队员从营地送到作业地点,这些作业地点通常离营地很远,有时会有几十公里,光来回行驶在这戈壁荒漠的路上就得几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队员们白天都不回营地,而是带上两瓶水、一个馒头、一包榨菜作为午餐,中午就在作业地点吃饭,等到天黑之前项目组再派车把队员接回营地。




虽然随着条件的改善,地质队员们的装备不再局限于地质锤、放大镜和罗盘的传统“三大件”,还配备了GPS定位仪和卫星电话等现代高科技装备,但是为了填图,他们通常还是要每天顶着烈日和风沙徒步几十里路。在这戈壁荒漠深处,谁知道什么时候那些潜伏危险便会冒出来,威胁地质队员的生命。


虽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是队员们从没有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们是可以少跑几个点,少取几个样来应付这项工作,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做,因为我们干的是良心活!”简单的话语却重若千斤,敲击着我们的内心。


调研活动中的一个细节一直深深打动着我们:野外区域地质调查需要对地貌岩石进行采样分析,在每一个调研点,地质队员每捡起一块岩石,都会用锤子敲开并用舌头舔湿,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后再做详细记录。在戈壁沙漠、高山峻岭,正是靠着这些地质队员的脚走、手摸、眼看,基础地质数据库才得以完善,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如此勇往直前?


相对于地质队员日晒雨淋、单调艰辛的工作,我们这些在机关工作的青年人是多么的幸运啊!我们都暗暗下定决心,回去之后要像这些地质队员一样,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乐观面对,踏踏实实,努力作为,为国家的繁荣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


在来野外之前,我们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采访了一位地质队员的妻子,她已怀孕6个月,同样从事着地质工作。


我们问:“想过让丈夫换一份不需要常驻野外或者是安全系数较高的工作吗?”


她说:“俗话说‘嫁人不嫁地质男’,可我已经选择了我的地质丈夫,就尽量去克服困难。而且,我们都是地质工作者,我更能理解他。他在野外工作不容易。我知道,他不是不想陪我们,而是他没有时间,他其实很爱我们,很想和我们在一起,但是工作性质决定必须要出去。我相信,宝宝也会谅解爸爸的。”


我们问:现在,您有什么想对远在野外的丈夫说吗?


她说:希望你在野外安心工作,平平安安回家就行了。


到野外后,我们得知,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的爱人也正在孕期。在谈到自己已怀有7个月身孕的妻子还要一个人上班、做家务、上街买东西时,这位自2004年长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一线工作的汉子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留下了泪水。他说:“谁不愿陪在自己的家人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呢?可地质工作的性质就是这样。作为一名地质队员,我们只能愧对自己的家人了!”




我们从来不知道工作辛苦的野外地质勘查人员心中竟埋藏着这么多的痛楚。是的,可以想见,长年累月远离城市和亲人,难以对家庭和亲人关怀和照顾,枯燥、封闭、孤寂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超长的工作时间,都重重地压在野外地质人员身上,特别是给年轻地质人在婚恋、家庭和子女教育、老人照顾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


项目组的小赵和小杨都刚从学校毕业不久,而且从学校一毕业就来到了这个项目组。可能由于长期不与外界接触的缘故,初见到我们,他们两个表现得非常拘谨和腼腆,直到和我们熟悉了以后,才向我们谈起了自己的故事。这两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年轻人本可以像其他年轻人一样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地享受自己的爱情,但为了地质事业他们被迫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我们知道,这样的抉择,是勇敢,也是无奈。


我们越来越觉得地质工作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现在,地质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与付出太不相符了!而且我们听说,许多地勘单位职工在住房、医疗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方面,还遇到很多困难,存在许多后顾之忧。


地质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野外地质工作具有流动性大、分散性突出、作业条件艰苦、安全风险高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加强,野外地勘工作在条件保障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但随着野外地质工作环境的复杂化、艰险化程度越来越高,现有装备与资金保障尚不能满足野外地质勘查艰险环境需要。


在调研中,我们还得知了一个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现实:如此艰苦又如此重要的地质工作,却并不一定会得到项目所在地政府或者老百姓的支持,有时候甚至阻碍重重。


来内蒙古项目前,我们做了一些功课和调查。据老地质人员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勘查人员走到哪里,当地政府和百姓都热烈欢迎,积极相助,认为地质队员能给他们带来福音。可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野外地质勘查环境却越来越不乐观。


有些地方,当地政府和部分村民以种种借口,几万元、几十万元的漫天要价,如:


  • 过路要收过路费

  • 过桥要收过桥费

  • 钻探施工噪音影响祖坟“先人”安宁必须要给予补偿

  • 有些地方,当地村民盗窃和破坏仪器设备

  • 有些地方,要想开矿就得给“干股”等等。


许多时候,为了让勘查项目能够实施,项目组不得不从本就紧张的项目资金中挤出一定的钱来应付这些意外。虽然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主流,但一旦发生,就会给地质勘查工作开展带来巨大影响,并直接威胁到职工的生命安全,极大地挫伤地勘单位职工的工作热情。


幸好,我们所调研的项目并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因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度重视构建良好的野外地质勘查外部环境,于项目实施之初,项目组就积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牧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保障了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样的经验很有价值——地质工作绝不能埋头苦干,只知道常年跋涉于荒郊野外、风餐露宿、栉风沐雨、默默无闻找矿,却不注重宣传自己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和作出的贡献。我们想,如果让地方政府和更多的老百姓知道地质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那些阻碍也将自然而然地消弭。


还是借用“魏巍体”表述我们的感受吧:在铜金矿远景项目组野外工作地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所有的青年团员朋友。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我们的野外地质工作人员。


离开项目驻地的时候,我们不禁与地质队员共同高唱起了一支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歌声中,我们想起了曾经听到的一句话:地质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网    

作者: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 “根在基层走进一线”调研团


搭讪小桔

微信号:158 1024 9240

物探全套正版软件

(扫描二维码查看)


TOP



点击下文直接查阅



  1. 都说了,别和搞地质的一起出去旅游……

  2. 石油工业动画,堪称「好莱坞大片」

  3. 物探版《小苹果》,一曲唱尽物探甜酸,桔灯激情演绎

  4. 南山南(地质队版)

  5. 舌尖上的勘探队

  6. 地质人的苦难与幸福

  7. 世界石油之最,最全总结,吐血整理!

  8. 构造地质演示动画,史上最全版,必藏!

  9. 壮观 | 地质学家拍摄的地质美景

  10. 你所不知道的“页岩气革命”!(知识量巨大、烧脑、慎入!)

  11. 『中国地质图』最全汇总

  12. 地质之美-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图片



精选TOP20



  1. 世界上最贵的石头,惊艳啊!

  2. 打开中国地图的正确方式

  3. 中国地质大学为什么有两个?——谈中国的“八大学院”

  4.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识别大全

  5. 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这是目前为止最清晰解释 !

  6. 水力压裂技术,动画讲解(带中文字幕),涨姿势了

  7. 给力的国外地质科学网站(更新),超实用!

  8. 历数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共33处,最全整理)

  9. 绝美的石头开花 大自然巨献!



微信ID:bj_orangelamp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